利用離子和磁能發出的超長電磁波能: -
-直達表皮下方,貫穿人體內部組織,穿透細胞和肌肉組織
-平衡身體正負極磁場,刺激副交感神經
-使人體酸鹼度正常
-減少游離自由基
-降低代謝毒素,並促進排出體外
-緩和或抑制癌細胞成長
-增進人體內紅血球的活力
-改善血液循環
-清除血液中的廢物
-調整人體內分泌腺
-使體液酸鹼度平衡
-消化吸收力旺盛
-神經系統正常
-排泄機能健康
-呼吸系統良好
-令細胞按正常速度新陳代謝
-強壯剌激滋補肌膚
-喚醒麻木中的肌肉,達致收緊作用
-排出肌肉積累的乳酸
-幫助呆滯細胞及機能不協調者吸收
-分解角質,色素,斑點,暗瘡印
-自發疏通淋巴 -面黃,細胞缺氧,水腫
-勞損,舊患,令大組織肌肉柔軟
-放鬆肌肉,重新啟動輔助循環
-強力止痛療效
-透過脈搏剌激誘發止痛及消炎作用
適合: 面,頸,手,腹,腿 共5部分
Whatsapp / Wechat : 66284883
淋巴結(Lymphnode) 是淋巴系統的一部份,往常亦被稱做淋巴腺,但是其實並沒有分泌物質的功能,淋巴結的作用類似過濾器,內部蜂窩狀的結構聚集了淋巴球,能夠將病毒與細菌摧毀,當身體在對抗入侵的病菌時,淋巴結內部的淋巴球會快速增殖,而淋巴結則會腫脹。人體內大部分的器官都有淋巴結,一般從外表可以觸摸到的像是在頸部、腋下,以及鼠蹊部。淋巴結的大小可以小如1mm,或者大過3cm。淋巴結的增大(通常以超過1cm以上)經常代表異常。從組織學上來看,淋巴結的構造在最外層有一層外套膜(capsule),內可分皮質(cortex)以及髓質(medulla)兩個部分. 淋巴管和動靜脈由淋巴結的臍部進出淋巴結。淋巴結之中,如同整個淋巴系統,在sinus中流動的是成分類似於血漿的淋巴液以及淋巴球。 淋巴結的皮質,可再分成內外兩層:外層主要有B細胞,形成淋巴濾泡(lymphoid follicle),有一些淋巴濾泡會產生生長中心(germinalcenter); 而內層的皮質旁區(paracortex)主要有T細胞。淋巴結的髓質,主要分布的是T細胞、漿細胞,和組織球。淋巴結的病變包含了反應性淋巴增生(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淋巴瘤(lymphoma),遠端轉移(metastasis)腫瘤等等。對許多惡性腫瘤病患而言,淋巴結轉移的狀況是分期(staging)的重要依據。
資料來源:
http://zh.m.wikipedia.org/zh-hk/%E6%B7%8B%E5%B7%B4%E7%B3%BB%E7%B5%B1
淋巴腫脹發痛 對抗病菌中:
資料來源:
http://the-sun.on.cc/cnt/lifestyle/20130515/00484_005.html
非何傑金氏淋巴癌 資料來源:
http://www.cancer-fund.org/tc/non-hodgkins-lymphoma.html
健康生活治療中心
新界錦上路牛徑村
原文連結:https://cancerinformation.com.hk/web/2019/03/05/%E6%B7%8B%E5%B7%B4%E7%99%8C%E6%B2%BB%E7%99%82%E6%96%B0%E7%AA%81%E7%A0%B4/
回覆刪除六十五歲的陳女士(化名)因持續腹部不適和體重下降求醫,經檢查後揪出元凶竟是非何傑金氏淋巴癌(Non-Hodgkin’s Lymphoma, NHL)。脹大的淋巴結令她感到腹脹及食慾不振,因而日漸消瘦。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以天醫生指出,淋巴癌(Lymphoma)是由身體的淋巴細胞異常增生所致。由於淋巴系統貫通全身,故淋巴癌可以原發於不同部位,最常見的包括頸項、腋下或腹股溝等。
非何傑金氏淋巴癌按病情緩急和細胞學分類
根據病情發展的緩急,非何傑金氏淋巴癌可分為慢性(低惡性)和急性(高惡性);根據細胞的種類,又可分為B細胞、T細胞和NK細胞。本港最常見的淋巴癌個案屬高惡性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陳女士進行「組織活檢」(Tissue Biopsy)後確認正屬於此類型。
抗CD-20單克隆抗體療效佳
醫生建議陳女士接受標靶藥物結合化療藥物(CHOP)的標準治療。標靶藥物即抗CD-20單克隆抗體,有效與B細胞表面的一種蛋白質CD20抗原結合,引起免疫反應對抗和殲滅淋巴癌,療效顯著。由於單克隆抗體的作用具針對性,故不損害B細胞以外的其他正常細胞,副作用較少。對於惡性度較高,例如出現C-MYC基因擴增或易位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個案,抗CD-20單克隆抗體仍然適用,醫生會因應病情需要加強或延長化療。
用藥方式見突破 皮下注射只需十分鐘
陳女士首次治療以靜脈輸注方式施藥,需時約兩至三小時,並無不良反應。第二次和其後的治療便可採用過程只需十分鐘的皮下注射模式,大大縮短了她逗留在診所的時間,得以早些回家休息,或相約朋友茶聚,時間上安排更靈活。在接受四次療程後,陳女士的病情已大為改善,腫脹的淋巴幾近完全縮小,胃口和體重均有所增加。她持續接受治療,期間鮮有不良反應,更從未因副作用而需住院。目前,她已完成所有療程,正過著愜意的生活。
陳以天醫生解釋,皮下注射的位置一般會選擇肚皮或脂肪層較厚,以及無紅腫、感染或傷口的皮膚。完成治療後,患者只需輕按注射位置數分鐘,無需特別護理。臨床研究亦證實,皮下注射劑型與傳統的靜脈輸注劑型,兩者的有效性與安全性相若。據陳醫生的臨床經驗,甚少患者出現敏感或其他不良反應,縱有輕微敏感也可透過處方抗敏感藥膏有效處理。陳醫生補充,皮下注射模式不但縮短了患者因治療而需要逗留在醫院或診所的時間,同時免於反覆穿刺靜脈所引起的痛楚和恐懼,故大部分患者表示歡迎;對醫護人員而言,皮下注射省時方便,簡化了施藥的工序。這無疑是醫患雙方的佳音。